I'm 饭 thank you

《长津湖之水门桥》观后感

本来想写个小作文发朋友圈结果又写多了,啧。


今天看了《水门桥》。我给出的答案是:它值得一看。

​从艺术方面的优缺点我不想再赘述了,三号厅已经讲的非常好。在这里我更想从一个观众的视角说说内容,说说我在电影院几个小时内的感想。

我认为《长津湖》两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于战争的记述是真实的。无论是在未到达战场的路上就被美军飞机轰炸损失近一半兵力,还是上一秒还活生生的战士瞬间被炸弹炸得只剩纷飞的血肉块。 少了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通过降低敌人的智商来彰显自己强大的”的“神剧”情节,使得真正残酷的战争,真实可畏的敌人立在我们眼前,我们才会真正意识到志愿军战士的可敬之处。从这一点来看,它无疑是主旋律战争片迈出的一大步:正视历史,承认那些不足和缺憾,尊重失败,而非一味的美化,将“英雄”捧上脱离真实而远离群众的“神坛”。

———⚠️⚠️⚠️以下剧透警告⚠️⚠️⚠️———

《水门桥》这部明显没有上一部泪点密集,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文戏安排的不足,甚至在观影过程中让我产生了“磨叽”的观感。但我觉得更有的原因是“绝望”,这场战役的悬殊对比所带来的绝望。

上一部的战役中,我们还能说,好歹我们有人,我们有抢来的枪炮,我们仍有微弱的赢的希望。但水门桥一战中,我们缺乏弹药,缺乏装备,甚至缺乏兵力,这些在这一战开始前就被赤裸裸地揭露了。看着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一次又一次被火力压制,我只能感受到绝望,我还记得记得在电影院我说的一句话是最多的是“这仗怎么打啊”,那完全是情不自禁的,下意识的自言自语。我脑子里的想法只剩下“活下来”,胜利已经无望,那能不能让他们活下来。

敌人有着源源不断的支援,有着最先进的弹药装备,每一次飞机轰隆隆飞过,面对密集的机枪扫射或是覆盖满山的燃烧弹,战士们能做的只有卧倒,等待上天决定的侥幸存活或是死亡。我们根本无能为力,我们就是砧板上的鱼肉,显眼的被打击的目标。我们没有制空权——就像那些美国人说的“这片空域属于我们”——所以我们没有补给,也没法补给。从开始出现的那支部队,注定了就只有他们在这小小的山沟里冲锋,一次又一次。到后来我甚至有这样的感觉,每一次抢救下来的伤员,不是让他们活着,而是让他们在下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死去。死亡,只是时间问题。“这不是在打仗,这就是在送死”,我当时这样说。

在这样的绝望中,我的眼中甚至蓄不出泪水。只在影片最后,一个美国士兵在一个酒瓶上写下“喝下就能结束战争的酒”并放进战友的裹尸袋时,我流了泪。感谢导演在这里里展示了美国士兵整理那些尸体的悲痛和将领史密斯的反思。史密斯的态度转变体现了我们抗美援朝一战用无数活生生的生命终于换来了美国对新中国的重新审视和忌惮,换来了我们和平发展的机会。而敌军战士的悲痛则体现了:战争,从来都不是对单方的破坏;双方的士兵,人民,都是战争和政治博弈的牺牲者。

最后,我想把电影院里我跟我爸的对话在这里写出来作为结尾:

我:“就只剩这五六个人了,他们还要打吗?”

我爸:“打啊。最后这场战役只活了一个人。”

我:“现实里死了那么多人,电影里能不能让他们活下来……”

我爸没有再说话。

沉默中,接下来的电影画面,是梅生坐在山上的车里,把车子点燃后驾车顺着山坡冲向了桥上的基地,其他几人在山下佯装冲锋吸引敌军全部火力,用生命拖延出了时间,伍千里背着炸弹从山上滑下,在被层层包围,无数子弹穿透胸膛的同时用手枪子弹引爆了炸弹。被修复了两次的桥终于被彻底炸出了缺口,桥,断了。

至此,这些战士完成了他们的任务,用生命。

而后,这一缺口被美军用空运来的钢材覆盖,一辆辆坦克从上面驶过。

评论

热度(46)

  1. 共3人收藏了此图片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